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分佈範圍再確認] Hydrillodes torsivena Hampson, 1895 黯色亥鬚裳蛾

Hydrillodes torsivena Hampson, 1895 黯色亥鬚裳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29-32mm,前翅長15-16mm;觸角絲狀;雄蟲體軀與前翅黑棕色帶藍色暈,前翅前緣近端部1/3處增厚,亞外緣線呈不連續白點斑,後翅棕褐色,端室斑黑色,呈斜向短斑;雌蟲體軀與前翅黑棕色,前中線與後中線區間帶密集褐色鱗片,後翅灰褐色,端室斑黑色。呈典型之亥鬚裳蛾外形,為目前台灣產已紀錄此屬物種中體型最大者。

分類歷史:Wang(1994)首次圖示產於台灣之標本為“Hydrillodes torsivena”,然而並未有提出分類論述。此處我們藉由比較台灣與模式產地(印度東北之錫金)標本確認其確實分布於台灣。中國南部以及泰國北部之標本亦無顯著差異,因此亦視為同種。

生態學:此種分布於中北部中海拔 1090 - 2610 公尺之原始森林。成蟲發生於除冬季以外之其他時段,推測為一年多世代。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布:此種模式產地為印度北部,Wang(1994)初次紀錄分布於台灣,此處首次紀錄分布於中國南部與泰國北部。

Hydrillodes torsivena Hampson, 1895 黯色亥鬚裳蛾 雄蟲

Hydrillodes torsivena Hampson, 1895 黯色亥鬚裳蛾 雌蟲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新屬新種] Aplexiphleps smaragdistis Ronkay, Ronkay, Wu & Fu, 2013 碧璽夜蛾

Aplexiphleps smaragdistis Ronkay, Ronkay, Wu & Fu, 2013 碧璽夜蛾

屬級分類學註記:此新分類群於二十世紀末由第一與第二作者於進行台灣高山帶生物相調查時所辨識出之新種,然而仍保留其未被發表的狀態;2009 年第三作者在合歡山區亦發現了此類群,並給予一個手稿名 Aplexiphleps 以呈現其與Plexiphleps stellifera(Moore, 1882)外觀上的近似性。而在撰寫「合歡山的蛾」一書時,第三作者於日本筑波標本館館藏中發現,此種於十九世紀早期即由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 Syoziro Asahina 與 Eizo Ashaina 於 “Kirettoi” (現今之南湖大山之七一〇林道入口處)採獲。

屬級辭源學:此 Aplexiphleps 屬之名源自其外貌近似於 Plexiphleps 屬。

物種概述:本種展翅長 38-41 mm,前翅長 16-18 mm;此種之形態特徵鑑定列於屬級鑑定段落。此新種之色彩與其他台灣產物種相似,例如 Plexiphleps stelliferaAtrachea viridinigraAtrovirensis taiwaniTaivaleria rubrifasciataTrachea delica等,然而Aplexiphleps smaragdistis 具有下列明顯特徵而能與外觀近似種作區分:修長的下唇鬚、較鮮明而非暗灰、棕灰或黑色摻綠色之前翅色彩;具細緻複雜而非明顯可辨識之橫帶紋;此外沿著後中線外側具有摻粉紅色之灰色條帶。

生態學:絕大多數的標本發現於中央山脈合歡山海拔2400-3100公尺的區域,此區以典型的亞高山冷溫帶針葉林植被為主。本新種推測一年二代,成蟲出現於6月、8月-9月。幼生期和寄主植物未知。

分佈: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本種名稱 smaragdistis,源於其前翅鮮明的綠色色彩。


Aplexiphleps smaragdistis Ronkay, Ronkay, Wu & Fu, 2013 碧璽夜蛾 雌蟲 小風口

以下提供其他台灣產綠色型夜蛾作辨識參考:

Plexiphleps stellifera (Moore, 1882) 羅夜蛾 雄蟲

Euplexidia pallidivirens Yoshimoto, 1987 綠類錦夜蛾 雄蟲

Trachea delica Kovács & Ronkay, 2013 得利卡陌夜蛾 雄蟲

Daseochaeta autumnalis Chang, 1991 秋翠夜蛾 雄蟲


Potnyctycia nemesi Ronkay & Ronkay, 2001 苔綠鷹夜蛾 雌

Atrachea ochrotica (Hampson, 1910) 闊翅黃綠緯夜蛾 雌蟲

Atrachea viridinigra (Hreblay & Ronkay, 1997) 黛綠班緯夜蛾 雌蟲

Xenotrachea irrorata Yoshimoto, 1992 曲帶綠路夜蛾 雄蟲

[新種] Lyclene wenchiyehi Wu, Fu & Chang, 2013 細條斑深山豔苔蛾 與 Lyclene yimingcheni Wu, Fu & Chang, 2013 粗條斑深山豔苔蛾


Lyclene wenchiyehi Wu, Fu & Chang, 2013 細條斑深山豔苔蛾 (葉氏艷苔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24-27mm;觸角絲狀;體軀與前翅玫瑰紅色,後翅淡紅色;前翅前中線呈不連續點斑,中線斜直,端室斑明顯黑色,端室斑外側起始到外緣間各脈覆蓋黑色鱗片,外緣幾乎呈完整黑色框。外觀與台條紋艷苔蛾(Lyclene acteola),然本種之橫帶紋與各脈深色帶紋較為明顯,且本種僅分布於中海拔1600以上山區,台條紋艷苔蛾主要分布於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山區。 

生態學:此新種分布於中部中海拔原生闊葉林帶。推測為一年至少一代,成蟲發生於6月-9月。尚未有幼蟲紀錄。

分佈: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此新種獻名給葉文琪先生(林試所),他與陳一銘先生(林試所)於 2007 至 2008 年執行台灣苔蛾族之基礎調查研究並採集到此物種。      

Lyclene wenchiyehi Wu, Fu & Chang, 2013 細條斑深山豔苔蛾 雄蟲 觀霧

Lyclene wenchiyehi Wu, Fu & Chang, 2013 條斑深山豔苔蛾 雄蟲 正模式標本 觀霧

Lyclene yimingcheni Wu, Fu & Chang, 2013 粗條斑深山豔苔蛾(陳氏艷苔蛾)

概述:展翅長雄蟲24-25mm,前翅10-11mm;觸角絲狀,體軀與翅身玫瑰紅色,後翅較淡;橫帶紋灰黑色,前中線呈不連續的數個圓點斑,中線寬直,後中線寬但不連續,於各脈間呈現如同縱向短斑。外觀近似中海拔共域分佈的中斜帶艷苔蛾(Lyclene mediobliqua),但前翅無各脈上之黑線帶,且本種外緣為不連續之黑色斑而非連續的黑線框。

生態學:此新種分布於台灣中部與南部中海拔19002100 公尺原生闊葉林帶。成蟲已知僅發生於月,推測為一年一代。尚未有幼蟲紀錄。

分佈: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此新種獻名給陳一銘先生(林試所),他與葉文琪先生(林試所)於 2007 至 2008 年執行台灣苔蛾族之基礎調查研究。

Lyclene yimingcheni Wu, Fu & Chang, 2013 粗條斑深山豔苔蛾 雄蟲 正模式標本 畢祿溪

[新種] Lyclene mediobliqua Wu, Fu & Chang, 2013 中斜帶豔苔蛾


Lyclene mediobliqua Wu, Fu & Chang, 2013 中斜帶豔苔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雄蟲 24-28 mm,前翅長11-13mm;觸角絲狀;體軀與前翅玫瑰紅色,後翅淡紅色,半數個體於外翅後半部帶灰黑色暈;前翅前中線雙峰狀,中線灰黑色,由前緣中央延伸斜向內緣中央,端室斑為短小斜灰黑斑,後中線外側各脈覆蓋黑色鱗,一直延伸到亞外緣區。外觀與台條紋艷苔蛾(Lyclene acteola)與細條班深山艷苔蛾(Lyclene wenchiyehi)相近,但前翅較為狹長而中線外側各脈黑色紋範圍較長,外緣通常環繞完整之黑色線段而非不連續的點斑,後翅後半部長帶黝黑色暈。

生態學:此新種分布於台灣中部中海拔原生闊葉林帶。成蟲發生於6月-7月,推測為一年一代。尚未有幼蟲紀錄。     

分佈:台灣特有種。


Lyclene mediobliqua Wu, Fu & Chang, 2013 中斜帶豔苔蛾 雄蟲 關原

Lyclene mediobliqua Wu, Fu & Chang, 2013 中斜帶豔苔蛾 雌蟲 慈恩

Lyclene acteola (Swinhoe, 1903) 台條紋艷苔蛾

[新組合與地位恢復] Barsine horishanella (Matsumura, 1927) 埔里美苔蛾, B. connexa (Wileman, 1910) 聯紋美苔蛾 與 B. albidorsalis (Wileman, 1914) 褐白美苔蛾

Barsine horishanella (Matsumura, 1927) 埔里美苔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約23-28mm,前翅長11-14mm;觸角絲狀;體軀與雙翅鮮紅色;前翅頂角突出,外緣微向外彎,橫帶紋灰黑色且寬,前中線雙峰狀,中線直線,後中線於中央段向外側突出,各脈於後中線外側起覆蓋灰黑色鱗片至亞外緣區;後翅無紋路。本種長久被視為低海拔同域分布的三色艷苔蛾(Asura tricolor)的雌蟲,然本種與三色艷苔蛾之外觀差異明顯,前種之前翅中線較平直,後種者明顯向基部彎曲;後種前翅中段與亞外緣段具有鵝黃色大塊斑。        

分類歷史:Inoue(1988)檢視 Asura horishanella Matsumura, 1927 與 Asura connexa 之模式標本並將兩者視為同物異名關係,然而兩個分類群實為可被明確劃分的物種,並具有可供辨識的翅紋、生殖器以及未重疊的分布範圍,因此我們將 Asura horishanella 視為一獨立種。此外,我們將物種 connexahorishanella 以及 Asura albidorsalis Wileman, 1914 根據陽莖之陽莖端膜具有不規則的小刺區塊而將其轉屬到 Barsine(sensu Holloway, 2001)。

生態學:本種分布於台灣低中海拔2001100 公尺之次生以及原生林。推測為一年多世代,成蟲發生於5月-6月以及8月-12 月。

分佈:台灣特有種。  

Barsine horishanella (Matsumura, 1927) 埔里美苔蛾 雌蟲

Barsine horishanella (Matsumura, 1927) 埔里美苔蛾 雄蟲


Asura tricolor (Wileman, 1910) 三色美苔蛾 雄蟲

Barsine connexa (Wileman, 1910) 聯紋美苔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約17mm,前翅長8mm;觸角絲狀,體軀與前翅前半部帶粉紅調之黃色,前翅後半部粉紅色;前翅頂角突出,前中線與中線相中央折曲並於中段接合呈X型,後中線多次強烈折曲,外緣圍黑色粗框;後翅呈帶粉紅調之黃色。外觀與小型的美苔蛾(Barsine)與艷苔蛾(Miltochrista)近似,但較為乳黃色調之體軀與前翅前半部可與其他粉紅至玫瑰紅色調之物種作區別。        

生態學:本種分布於台灣中海拔19002570 公尺之原生林。成蟲發生於5月-月,推測一年一代。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佈:台灣特有種。

Barsine connexa (Wileman, 1910) 聯紋美苔蛾 雌蟲

Barsine albidorsalis (Wileman, 1914) 褐白美苔蛾

生態學:本種分布於中海拔 1930 - 2610 公尺之原生林。推測一年多世代,成蟲發生於 5 月- 11 月。

分布:台灣特有種。


Barsine albidorsalis (Wileman, 1914) 褐白美苔蛾 雄蟲








[新種] Barsine callorufa Wu, Fu & Chang, 2013 紅麗美苔蛾


Barsine callorufa Wu, Fu & Chang, 2013 紅麗美苔蛾

概述:本種雄蟲展翅長32-41mm,前翅長15-19;雌蟲展翅長44-45mm,前翅長22-23;雄蟲觸角纖毛狀,雌蟲者絲狀;體軀紅色,前翅暗紅色,後翅淡黃灰色,後半部帶玫瑰紅暈;前翅頂角稍突出,前中線、中線與後中線寬、暗灰色,後中線與亞外緣間各脈覆寬黑色鱗片帶。外觀近似於東方美苔蛾(Barsine sauteri),然本種對應東方美苔蛾之前翅黑色區間為較不明顯的暗灰色,且本種主要分布於1500~2400公尺,東方美苔蛾主要分布於1000公尺以下山區。        

生態學:本種相對稀有,分布於低中海拔約 7002610公尺之原生林。成蟲發生於月-6月與10 月,推測一年兩代。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佈: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本種據其細緻豔麗的鮮紅色前翅而命名。


Barsine callorufa Wu, Fu & Chang, 2013 紅麗美苔蛾 (上者為雌蟲;下者為雄蟲)明池 


Barsine sauteri (Strand, 1917) 東方美苔蛾 雄蟲

[新種] Barsine ponlai Wu, Fu & Chang, 2013 蓬萊美苔蛾

Barsine ponlai Wu, Fu & Chang, 2013 蓬萊美苔蛾

概述:本種雄蟲展翅長32-34mm,前翅長15-16mm ,雌蟲 39-45mm19-22mm;雄蟲觸角纖毛狀,雌蟲者絲狀;雄蟲體軀與前翅淡黃白色;前翅偏狹長,前中線、中線與後中線寬、灰黑色,三線各於中央段向外緣折曲,各脈與橫線帶紋區間多帶玫瑰紅色,後中線與亞外緣線間各脈覆灰黑色暈並向外闊展,幾乎覆蓋掉翅脈間玫瑰色快;後翅淡黃白色;雌蟲體軀與前翅橘紅色,其上色塊與雄蟲近似,灰黑色鱗片暈不如雄蟲者外闊,後翅淡黃澄色。外觀近似灰黑美苔蛾(Barsine fuscozonata),然本種前翅較為寬短,帶紋與脈上灰黑暈更外闊,後翅較寬大且無玫瑰色暈;分布範圍上蓬萊美苔蛾主要發生於2100-2400公尺之間;灰黑美苔蛾主要發生於800-1600公尺,上限為2100公尺。

生態學:本種相對稀有,分布於低中海拔之原生林。推測一年兩代,成蟲發生於 4月- 7月。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佈: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本新種以古代所稱之台灣,即蓬萊(Ponlai)作命名。


Barsine ponlai Wu, Fu & Chang, 2013 蓬萊美苔蛾 雄蟲 關原

Barsine ponlai Wu, Fu & Chang, 2013 蓬萊美苔蛾 雄蟲 武陵


Barsine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灰黑美苔蛾 雄蟲

[新組合] Barsine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灰黑美苔蛾

Barsine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灰黑美苔蛾

分類歷史:Inoue1980 視學名 Miltochrista gratiosa f.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為不適用名, 所憑據為作者[Matsumura] 認為 fuscozonata M. striataBremer & Grey)(誤鑑定為gratiosa Guérin 之變種型,而非一個 地理變異型,並描述 Miltochrista fuscozonata 以取代 Matsumura1931)之學名。 在此,根據動物命名規約第 45.6.4 條視 Matsumura1931)之學名 fuscozonata 為適用之亞種階級,而 Miltochrista fuscozonata Inoue, 1980 則為一被優先佔用學名。此物種亦在此轉屬到 Barsine,現用學名組合為 Barsine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概述:本種雄蟲展翅長 33-35mm,前翅長16-17mm;雌蟲展翅長 38-45 mm,前翅長18-22mm;雄蟲觸角纖毛狀,雌蟲者絲狀;體軀與前翅淡黃白色;前翅偏狹長,前中線、中線與後中線寬、灰黑色,前者中央段向外緣折曲,中者呈直線,後者「之」字型,各脈與橫線帶紋區間多帶玫瑰紅色,後中線與亞外緣線間各脈覆灰黑色暈並向外闊展;後翅後半部帶玫瑰紅暈。外觀近似蓬萊美苔蛾(Barsine ponlai),然該種前翅較為寬短,帶紋與脈上灰黑暈更外闊,後翅較寬大且無玫瑰色暈;分布範圍上灰黑美苔蛾主要發生於800-1600公尺,上限為2100公尺,而蓬萊美苔蛾主要發生於2100-2400公尺之間。

生態學:分布於低中海拔(6002000公尺)成熟次生林與原生林帶。一年多代,全年偶見。

分佈:台灣特有種。

Barsine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灰黑美苔蛾 雄蟲

Barsine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灰黑美苔蛾 雌蟲

美苔蛾屬(Barsine)與艷苔蛾屬(Lyclene)相關分類問題

據Holloway(2011),印澳區過去被置於 Miltochrista Hübner, [1819] 與 Asura Walker, 1854 之 nudarina 類群,據生殖器結構應被重新轉移至美苔蛾屬(Barsine Walker, 1854)與豔苔蛾屬(Lyclene Moore, 1859)。而重新修訂之屬級定義則由後續的區域性研究所採用,例如印度(Kirti and Gill, 2009; 2010)、泰國(Cerny & Pinratana, 2009)、中國(Kishida and Wang 2011;Dubatolov et al. 2012)與日本 (Kishida 2011),而其中有不少物種被轉屬處理。不似若干鄰近區系的研究,台灣產 nudarina 類群尚未被進行分類回顧,而過去被紀錄分布於台灣的不少物種,透過與鄰近區系材料的比較學研究而應於將來被描述為新種。我們採用Holloway(2001)的觀點,首次針對合歡山區產或與合歡山區物種相關的美苔蛾與豔苔蛾屬類群作進一步研究。

台灣產美苔蛾屬代表性物種- 
Barsine sauteri (Strand, 1917) 東方美苔蛾 雄蟲


台灣產美苔蛾屬代表性物種- 

Lyclene acteola (Swinhoe, 1903) 台條紋艷苔蛾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新種] Sinarella formosensis Wu, Fu & Owada, 2013 蓬萊辛裳蛾

Erebidae 裳蛾科
Herminiinae 毛足裳蛾亞科/車厚翅裳蛾亞科

Sinarella formosensis Wu, Fu & Owada, 2013 蓬萊辛裳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雄蟲 24-31mm,前翅12-14mm;觸角絲狀,雄蟲者各節具有一長櫛齒;體軀與前翅暗土黃色,前翅橫帶紋明顯,後中線明顯鋸齒狀、暗褐色而外緣帶淡黃色暈,端室斑黑色,中央具有淡黃白色V型斑;亞外緣線呈不連續之白色斑,內緣帶寬黑色暈;後翅淡灰褐色,後中線於近內緣1/3段曲折,其內緣具有一黑斑。外觀上近似斷紋辛裳蛾(Sinarella interrupta),然本種體型較大,色調較暗,而該種雄蟲觸角具有瘤突。

分類歷史:Wang1995: 21)首次描述大英博物館之一隻雄蟲標本於學名Mixomelia formosensis Hampson” 之下,然而此標本實為 Hampson 未發表之草稿名物種。雖然 Wang 給予影像圖說 “♂ (模式標本)產地:嘉義山區,台灣(七月),然而並未有描述或文獻引用,因此我們據動物命名規約(Article 13.1)視 Wang 之處理為不合法名。據翅紋特徵,此種非常近似於 Nodaria interrupta Wileman, 1915Owada1992)將該種轉置於Sinarella 屬中。Kononenko and Pinratana2005)誤鑑定本屬新種為 Sinarella interrupta。事實上 interrupta 之前足脛節並未特化(相對於真正的 Sinarella 屬物種具有之特化單一脛節)並有三叉狀的抱器結構。這些特徵顯示該種應該歸屬於 Polypogan / Zanclognatha 複合群中。我們暫時保留 Owada1992)之處理,直到上述屬級複合群之分類問題能在未來獲得解決。

生態學:本種於台灣之族群分布於中部中海拔 1050 2570 公尺原生林帶。成蟲偶發生於 5 10 月間,推測為一年二代。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布:台灣、中國(四川與海南)、泰國北部與越南北部。

辭源學:本新種之命名沿用 Hampson 對此種標示於大英自然史博物館之手稿名 formosensis。蓬萊(Formosa)為台灣島之舊稱之一。

Sinarella formosensis Wu, Fu & Owada, 2013  蓬萊辛裳蛾 雌蟲 明池田丸

Sinarella interrupta (Wileman, 1915) 斷紋辛裳蛾 雄蟲

[新種] Sinarella takasago Wu, Fu & Owada, 2013 高砂辛裳蛾

Erebidae 裳蛾科
Herminiinae 毛足裳蛾亞科/車厚翅裳蛾亞科

Sinarella takasago Wu, Fu & Owada, 2013  高砂辛裳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24-28 mm;觸角絲狀,雄蟲者各節具有一長櫛齒;體軀與前翅淡灰土黃色,前中線與後中線褐色、波曲狀,兩線近前緣段具有斜向黑短斑,亞外緣線暖黃色,近直線,於1/3與2/3段微向外緣突出,其各自內側生黑線斑塊,外緣黑色,由各脈截成不連續之短橫斑,緣毛土黃色;後翅單灰褐色,中線與亞外緣線、端室斑灰黑色,亞外緣線於近內緣1/3段折曲。外觀上近似流紋毛足裳蛾(Polypogan rivulosa),然而體型較大且帶土黃色而非灰色色調,後者雄蟲觸角具瘤突。

生態學:本種於台灣之族群分布於中部中海拔 1950 - 2610 公尺原生林帶。成蟲發生 6 月- 7 月間,推測為一年一世代。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布: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本新種以古日本所稱之台灣,即高砂(Takasago)作命名。


Sinarella takasago Wu, Fu & Owada, 2013  高砂辛裳蛾 雌蟲 塔塔加

Mixomelia rivulosa (Wileman, 1915) 流紋毛足裳蛾 雄蟲


[新同物異名] Amphipyra surnia Felder & Rogenhofer, 1874 大紅裙雜夜蛾

Noctuidae 夜蛾科
Amphipyrinae 雜夜蛾亞科

Amphipyra surnia Felder & Rogenhofer, 1874 大紅裙雜夜蛾
次同物異名:Amphipyra meifengensis Chen, Speidel, Buchsbaum & Behounek, 2013

概述:本種展翅長約60mm,前翅長約28mm;觸角絲狀,雄蟲者稍粗;頭胸部與前翅棕色,前中線暗褐色波曲狀,後中線暗褐色,中段向外稍微突出,亞外緣線黃褐色,微鋸齒狀;後翅前緣段暗褐色,其餘暖紅色,端室斑褐色,腹部灰褐色。外觀近似北台雜夜蛾,然該種體型較小(展翅長約54mm),前翅色調稍淡而均一,後翅無紅色區塊;本種分布普遍較高,主要分布於1000公尺以上,後者分布於低中海拔。

分類歷史:過去 Amphipyra pyramidea-monolitha 種群(包含東亞之 A. cheron 複合群)種級身分之確認因為相關文章中累積的誤鑑定處理以及缺乏模式標本檢視而混淆不清。近期被描述的台灣產新種 A. meifengensis Chen, Speidel, Buchsbaum & Behounek, 2013 在此視為 A. surnia 之晚近同物異名(syn. nov.)。以下針對Chen et al.2013)以及先前研究中的分類問題做釐清:
1. Hreblay & Ronkay1998 A. monolitha 模式產地:Silhet, E. Bangladesh A. surnia 模式產地:Japan)劃分為兩獨立種,雖然該研究指出 A. pyramidea A. monolitha 之間的分類問題仍待釐清。A. monolitha之正模式標本之生殖器曾圖示於Hreblay & Ronkay1998: fig. 1233),該結構與產於韓國(Kononenko and Han, 2007)、日本與台灣(Owada, 1996,鑑定為 A. monolitha surnia;亦參見 gen. Fig. 123 之台灣產者)之 A. surnia 有明顯之差異。
2. Chen et al.2013)對部份台灣產Amphipyra 物種並未提供正確的資訊。在其所列出之名錄中,A. monolithaA. surnia A. pyramidea 被認為共域分布於台灣。然而根據本研究密集的雄蟲標本生殖器取樣,前兩種共同分布於台灣的可能性非常低。此外,雖然 Owada1996)紀錄 A. pyramidea obscura Oberthür, 1880 分布於台灣,該存證標本實為後續發表之A. formosana Hreblay & Ronkay, 1998,而此誤鑑定被Chen et al.2013)所沿用,因此台灣並未有真正的 A. pyramidea 分布。
3. 比對雌蟲生殖器交尾囊,A. meifengensis 正模者的整體形狀、峰狀前端與從其上延伸的輸精管,被包含在取樣之台灣與日本產 A. surnia 標本者的變異範圍內。
4. 雖然 Chen et al.2013)據 COI 序列差異將A. meifengensis與歐洲產之 A. pyramidea 種群區分出來,然而他們並未密集地取樣到與A. meifengensis鄰近地理區之類群,例如日本產之 A. pyramidea 與日本、台灣產之A. surnia。雖然他們聲明「A. meifengensis A. monolitha COI 序列與翅紋特徵上明顯被區分(173 頁)」,他們卻亦提及「無法獲得 A. monolitha A. horiei [COI 序列] 資料,雖然他們與新種 A. meifengensis 在形態特徵上並不相似」。此外,他們所取樣之A. monolitha並未提供產地資訊。
5. Chen et al.2013)提及雄蟲生殖器之長形角狀器數量可作為區分 A. pyramidea 種群之依據仍存在待釐清之問題。他們稱角狀器的數量在A. meifengensis 19 個)與其他物種,例如台灣產 A. surnia11 個)(Owada,1996: fig. 8, 鑑定為 A. monolitha surnia)之間並無重疊,然而實際上Owada1996)圖示之角狀器數量為17個。此外,在檢視過產於台灣低至較高海拔(700-2610 m)之五隻外觀近似 A. surnia 模式標本(存於大英博物館)的雄蟲,我們發現生殖器並無明顯差異,唯角狀器數量為17-21 個。此外我們亦取樣與A. meifengensis 同產地,梅峰,之雄蟲標本,其角狀器亦為17,而韓國產標本者(Kononenko and Han, 2007: pl. 95-2,鑑定為 A. monolitha)為16 個。
6. Chen et al.2013)描述A. meifengensis的幼蟲形態並與他們所鑑定之A. monolitha者做比較。他們提及「A. monolitha 之背線較暗綠色並且末節沒有黃色具摺角之亞背線 [172 ]」,然而此描述與Funakoshi1992)研究中的描述並不吻合。他們並陳述A. meifengensis具有「原足末端紅色」以及「無其他同屬物種具有此顏色之原足」,然而 JPMoth Amphipyra monolitha surnia頁面(http://www.jpmoth.org/Noctuidae/Amphipyrinae/Amphipyra_monolitha_surnia.html,於2013 11 20 日仍可獲得)所呈現之幼蟲影像即具有此特徵狀態。根據以上的評論,A. meifengensis 在此被視為A. surnia 之晚近同物異名(syn. nov.)。而分布於東亞之各Amphipyra 物種之潛在幼蟲多型性仍需再次確認以釐清其真實的身分。而A. monolitha A. surnia 與其近緣類群於亞洲大陸之分布仍待後續釐清。

生態學:本種分布於中北部低中海拔 750 2650 公尺之原始林帶。成蟲偶發生於 5 月至 11 月,其年世代數仍待釐清。分布於歐亞區系較為溫帶之 pyramidea 種群物種通常為一年一世代,初夏羽化之成蟲會躲藏越過整個夏天;台灣產 A. surnia 族群之生活史有待進一步釐清。

分布:此種已知分布範圍為日本、韓國、台灣與中國大陸(Eda, 2011)。另有幾篇文獻提到此種之中國分布,例如Sugi1982)與Chang1991),然而此種於中國大陸之確實分布資訊仍需未來進一步的確認。


Amphipyra surnia Felder & Rogenhofer, 1874 大紅裙雜夜蛾 雄蟲

Amphipyra averna Hreblay & Ronkay, 1997 北台雜夜蛾 雄蟲


[新種] Amphipyra tarokoensis Wu, Ronkay, Owada & Fu, 2013 太魯閣雜夜蛾

Noctuidae 夜蛾科
Amphipyrinae 雜夜蛾亞科

Amphipyra tarokoensis Wu, Ronkay, Owada & Fu, 2013 太魯閣雜夜蛾

本種展翅長約65mm,前翅長約33mm;觸角絲狀,雄蟲者稍粗;頭胸部與前翅栗棕色或暗棕色,前翅無明顯橫線紋,腎紋與環紋區各具一小白點,頂角具有一黃白色大斑塊;後翅灰褐色或土褐色,腹部暗褐色。外觀近似無紋紅裙雜夜蛾(Amphipyra fuscusa),然該種前翅無明顯色斑,而後翅具大片橘色,因此易於辨識。

生態學:主要分布於台灣中海拔 2400 2600 公尺之森林地區。於鞍馬山區與梅峰山區等海拔 2100 公尺山地以及高海拔 3000 公尺亦有紀錄。成蟲發生期為初秋至初冬,通常為零星出沒,然而在部份地區則經常性的出現。

分布: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本新種已知僅分布於台灣太魯閣山區,故以此分布形態命名之。

Amphipyra tarokoensis Wu, Ronkay, Owada & Fu, 2013 太魯閣雜夜蛾 雄蟲 慈恩

Amphipyra tarokoensis Wu, Ronkay, Owada & Fu, 2013 太魯閣雜夜蛾 雌蟲 思源埡口

Amphipyra fuscusa Chang, 1991 無紋紅裙雜夜蛾 雄蟲


[新種] Sypna chloronebula Ronkay, Ronkay, Wu & Fu, 2013 綠霧閃裳蛾

Erebidae 裳蛾科

Sypna chloronebula Ronkay, Ronkay, Wu & Fu, 2013 綠霧閃裳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60-67mm,前翅長30-33mm;觸角粗,絲狀,雄蟲者腹面著生濃密纖毛;體軀暗褐色密佈淡灰白色鱗片;前翅頂角突出,翅身紫褐色,前中線、後中線與亞外緣線黑色,前者粗,微向外彎,中者呈雙細線,後者中段向外折曲達外緣,中央段密佈鮮黃綠色鱗片,外緣特賣具小白點斑;橫翅灰褐色,亞外緣線由近前緣1/3段至內緣呈明顯粗黑線。外觀近似離閃裳蛾(Sypna divisa),然本種中央具密集鮮黃綠色鱗片供明顯辨識之依據。

生態學:本種棲息於台灣中部海拔18002830公尺之落葉林帶。推測一年一代,成蟲出現於夏季,發生期從 5 月底至 8 月底。

分布: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本種種小名(綠霧)的名稱,象徵本種前翅中央區非常獨特擴散的苔蘚綠色標記。

Sypna chloronebula Ronkay, Ronkay, Wu & Fu, 2013 綠霧閃裳蛾 雄蟲

Sypna chloronebula Ronkay, Ronkay, Wu & Fu, 2013 綠霧閃裳蛾 雄蟲

Sypna diversa Wileman & South, 1917 離閃裳蛾 雄蟲

Sypna diversa Wileman & South, 1917 離閃裳蛾 雌蟲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新組合] Mosopia subnubila (Leech, 1900) 絲光毛鬚裳蛾

Erebidae 裳蛾科
Herminiinae 毛足裳蛾亞科/車厚翅裳蛾亞科

Mosopia subnubila (Leech, 1900) 絲光毛鬚裳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約32mm,前翅長約16mm;觸角絲狀,雄蟲者各節具一對剛毛;體軀與前翅土棕色帶藍紫色暈,前翅頂角稍突出,亞外緣線呈不連續之小點斑,外緣區各脈間有一小黑點斑,後翅灰棕色。外觀近似缽裳蛾(Bocana manifascialis),然本種雄蟲觸角絲狀,該種雄蟲者雙櫛齒狀;本種頂角稍突出,該種為圓鈍;本種雌雄蟲前翅中央具一暗褐斑,後者雄蟲為一圓白斑;本種僅分布於中海拔原生林帶,後者主要分布於低海拔次生林或原生林帶。

分類歷史:此種原始描述於 Nodaria 屬(模式地:中國),後續由 Poole1989)轉置於一潛在為駢系群之Polypogon 屬中。Wang1994)首次紀錄此種分布於台灣並置於Squamipalpis Bethune-Baker, 1908 屬之下,然而並未有分類論述。Holloway2008)比較典型之 Squamipalpis 物種以及他所新描述之屬級 Forcipivalva。據此,很清楚地 subnubila 並非 Squamipalpis 之成員。在此我們將 subnubila 轉移到重新且較為廣義定義之 Mosopia
Walker, [1866] 屬。雖然典型的 Mosopia 物種,例如 M. magniplagaSwinhoe, 1905)與 M. sordidumButler,1879)具有特化且延長的下唇鬚以及前翅背方前緣段具有發香鱗,然而近期辨識的未描述種(約計有分布於中國與台灣的五個種)中與典型此屬物種外觀相近但其下唇鬚並未特化,且無前翅發香鱗。所有這些物種具有穩定的前足脛節距,雄蟲以及雌蟲生殖器結構,例如交尾囊中央具有單一花壁。屬級 Mosopia 之分類回顧正在進行,在此我們先將 subnubila 轉移到此屬中(新組合)。

生態學:本種於台灣之族群分布於中北部中海拔 1050 2570 公尺原生林帶。成蟲發生於 5 月- 11 月間,推測為一年多代。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布:中國與台灣。

Mosopia subnubila (Leech, 1900) 絲光毛鬚裳蛾 雄蟲

[新種] Zanclognatha meifengensis Wu, Fu & Owada, 2013 梅峰鐮鬚裳蛾

Erebidae 裳蛾科
Herminiinae 毛足裳蛾亞科/車厚翅裳蛾亞科

Zanclognatha meifengensis Wu, Fu & Owada, 2013 梅峰鐮鬚裳蛾

概述:本種展翅長雄蟲 29-32mm,前翅長14-15mm;觸角絲狀,雄蟲者粗各節具有一長櫛齒,而近基部1/3處具有一瘤突;體軀與前翅淡灰褐色帶,鱗片密集而帶有光澤;前翅頂角突出,外緣向外彎,前中線與亞外緣線近前緣1/3段向外彎曲,端室斑灰黑色,C形,亞外緣線土黃色並具有暗褐色內暈,微向基部彎曲,頂角具有黑斑;後翅灰褐色,中線灰黑色向外微彎,亞外緣線黃褐色,近內緣1/5處稍折曲,此線內緣摻暗褐色暈。外觀近似亞三角鐮鬚裳蛾(Zanclognatha subtriplex),然後者前翅色調較暗無光澤,亞外緣線較黑,此外本種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而該種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僅有少數紀錄超過2000公尺。

生態學:本種為稀有種,分布於中北部中海拔 2100 - 2450 公尺之原生林帶。成蟲發生於 6 月- 7 月,推測為一年一世代。尚未有幼蟲資訊。

分布:台灣特有種。

辭源學:本新種以其正模標本產地南投縣梅峰(2100 m)命名之。

Zanclognatha meifengensis Wu, Fu & Owada, 2013 梅峰鐮鬚裳蛾 雄蟲

Zanclognatha subtriplex Strand, 1919 亞三角鐮鬚裳蛾 雌蟲